在漫长的假日时光中,我翻开了英国文豪乔纳森·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《格列佛游记》。这部小说以锐利的讽刺与诙谐幽默,奇异的幻想与夸张手法,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主人公格列佛——一位热衷于航海探险的勇士,四次环球旅行中所遭遇的一系列惊心动魄而又趣味横生的奇遇。
书中所述的小人国与大人国的奇异篇章,如同绚烂的梦境般牢牢吸引了我的目光。然而,最令我记忆犹新的,是格列佛在1710年的北美之旅中意外造访的慧因国。在那里,他遇到了充满仁慈、诚实与友谊的慧因族。
格列佛在慧因国的日子里,享受了一段如诗如画的时光。他全身心地融入了这个理想社会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代表人类的耶胡交往时的种种疑虑与失望,他们的怀疑态度让格列佛深感挫折,甚至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厌恶。
我对文中主人公得以踏足慧因国充满了羡慕之情。那是一个我们心向往之的理想国度,在那里,无需猜疑言语的真伪;而在现实世界中,种种不愿目睹的丑恶却时常上演:有人以花言巧语榨取他人的血汗钱,有人为谋取暴利而拐卖儿童,更有人为金钱舍弃了生养自己的父母。我们自幼被师长告诫要时刻警惕,以防上当受骗。这种戒备心理与我们所提倡的帮助他人、爱护他人的美德,难以和谐统一。当我面对困难者,犹豫是否伸出援手时,当我因疑虑而拒绝他人的帮助时,内心深感痛苦与矛盾。这样的矛盾不仅阻碍了我去“爱”他人,也使我错失了别人的“爱”,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?